春季角结膜炎,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季节性结膜炎等。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年人,在春季最为常见,故将其称为“春季”结膜炎。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他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。
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,男性较多,无传染性。春夏季节发病率高于秋冬两季节。其主要症状为眼部磨痛、瘙痒、流泪和出现黏性分泌物。该病具有“自限性”。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药物有: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和肥大细胞稳定剂。
发病机制:
春季结膜炎是一种过敏反应性结膜炎,与Ⅰ性变态反应有关。当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,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IgE,其通过Fc端附着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,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,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,释放活性介质,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。
症状:
此病的临床主要表现是眼睛烧灼感、奇痒难忍,亦可有流泪、异物感及怕光流泪等其他结膜炎的一般表现。
1 男性青年发病率高,季节性反复发作,有奇痒;
2 上睑结膜乳头增生呈扁平的铺路石样或角膜缘部胶样增生;
3 显微镜下结膜刮片每高倍视野出现超过2个嗜酸性粒细胞,即可作出诊断。
体征:
按照炎症发生的部位,该疾病可分为3型:
1 睑结膜型:主要发生在上睑结膜,不累及穹隆结膜,很少累及下睑结膜。表现为结膜中度充血,可见到肥大的扁平的乳头,颜色为乳白或粉红,典型者呈“铺路石”样外观。结膜面有粘胶样分泌物,擦拭时有“拉丝”现象。
2 角膜缘型或称球结膜型:常见于上方及睑裂部,球结膜可呈扇形充血,变厚呈胶样隆起。病变可扩展波及整个角膜缘,呈现环形灰黄色或污秽的暗红色,其间可见到多个黄白色结节。
3 混合型:上述两型同时存在,眼部刺激症状明显。
各型都可发生角膜病变,表现为弥漫性上皮型角膜炎,以至“春季溃疡”,后者为盾形无菌性上皮损害,多分布于中上1/3角膜。部分患者急性期可在角膜缘见到白色Horner-Trantowas结节。结膜分泌物涂片和Trantas结节活检行Giemsa染色,可见大量嗜好酸性粒细胞和嗜酸性颗粒。角膜上房可有微小血管翳,极少全周角膜血管化。该病和圆锥角膜可能有一定关系。
病因:
尚不明确。很难找到特殊的致敏原。通常认为和花粉敏感有关。各种微生物的蛋白质成分、动物皮屑和羽毛等也可能致敏。春季角结膜炎病人角膜上皮表达细胞粘附分子ICAM-1,泪液中可分理处特异性的IgE、IgG,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升高,血清中组胺酶水平下降。因此发病机理和体液免疫(IgG、IgE)及细胞免疫都有关。春节角结膜炎也见于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的病人。
治疗:
由于过敏原难以确定,即使确定也难以避免接触过敏原,所以治疗完全是对症处理,缓解症状,减少分泌物。
1 色甘酸钠及吡密司特甲眼液:是肥大细胞稳定剂,可抑制免疫活性物质释放。通常起效较慢,约2周,故对于反复发作患者,应嘱其在好发季节来临之前提前用药以期预防或减轻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