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PC、MSW与细菌耐药的关联
细菌之所以出现耐药,是因为抗菌药物存在MIC和MPC之间的,如果要避免细菌耐药,就必须关闭MSW。MSW越小,抗菌药物处在该窗口的时间越短,细菌耐药可能性越小。
关闭MSW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:
² 提高给药剂量:始终保持抗菌药浓度在MPC之上,这样既可以杀灭所有细菌,又能克服耐药菌的出现。但涉及药物安全性问题,临床用药无法保证无限提高用药剂量,因此,该法难以在临床上推广。
² 临床尽量选用MSW窄的抗菌药: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结构差异,不同药物MPC和MSW具有显著差别,用药后药物浓度处于MSW的时间依次为:左氧氟沙星 > 加替沙星 > 吉米沙星 > 莫西沙星。莫西沙星、加替沙星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,因此,应优先选择这些药物治疗呼吸道感染可以有效预防耐药。
² 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:通过联合用药关闭MSW,两种药物联合细菌必须通过一步变异同时获得对两个药物的耐药,很难发生自发耐药变异。
药效动力学导向的防耐药的抗生素合理使用
时间依赖性抗生素
包括:青霉素或头孢菌素(头孢三嗪半衰期较长可24小时一次给药)类、氨曲南、大环内酯类、克林霉素、碳青霉烯类、链阳霉素、四环素、万古霉素、替考拉宁、氟康唑、阿奇霉素(从链阳霉素到阿奇霉素片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)和氟胞嘧啶。
药效动力学决定了此类药物以小剂量分次给药,最好为持续静脉给药,使药物浓度高于MIC和MPC以上的时间延长,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,减少总量,并防止耐药。
浓度依赖性抗生素
包括:氨基糖苷类、氟喹诺酮类、甲硝唑、两性霉素B和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酮内酯。
药效动力学决定了此类药物以较大剂量、较小给药次数是最佳的给药方法。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例,以往认为,该类药物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均与峰浓度有关,因此,往往采用一日两次,甚至一日三次的给药方法。目前,认为氨基糖苷类的杀菌作用与峰浓度正相关而毒性与谷浓度有关,因此,采用一次给药,既能增加峰浓度,又能降低谷浓度,既可提高疗效,又能减少毒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日一次的给药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喹诺酮类抗生素,因该类药物一次给药剂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