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我们介入治疗科收治了这样一位病人:男性患者,54岁,长期吸烟,患糖尿病二十余年,自服降糖药和抗血小板药,治疗无效。2年来右下肢麻木、发凉,最近半个月病情明显加重,并时有发生不能正常行走(间歇性跛行)。在当地医院诊治,告知拟行右下肢搭桥和截肢手术,患者闻听拒绝手术。经介绍来到我院。入院后,我们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:右侧股动脉、足背动脉触不到搏动,右下肢皮肤温度低于左侧,小腿肌肉握痛,右足拇指呈青紫色。这是一例典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。
随着国内饮食结构的改变(摄入含脂食物增多),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,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增多趋势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以中老年男性发病居多的大、中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,与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密度脂蛋白低下、肥胖、血液高凝状态、吸烟、遗传等因素有关。
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患肢发凉、麻木、间歇性跛行。随着病情的进展,患肢缺血加重,在安静状态下足趾、足部或小腿也会出现持续性的静息痛,在夜间更为剧烈,病人常抱足而坐,彻夜不眠。患肢足趾、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、温度降低、感觉减退、皮肤变薄、肌肉萎缩、趾甲增厚变形、骨质稀疏。在严重缺血下产生趾、足或小腿部溃疡、坏疽。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易产生,而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,可同时发生全身中毒症状。当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时,患肢动脉搏动随之减弱或消失,血压降低或测不出,故体表动脉扪诊常可初步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,但需注意约有6%的正常人足背动脉也不能扪及,故应结合症状和其它辅助检查来做出诊断。
应用介入微创手段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取得成功。随着近几十年技术不断发展,特别是介入材料的不断研发,逐渐形成了以灌注溶栓、血管成形、支架植入、血管内血栓切吸等一系列完整的技术,逐渐取代传统的治疗方法,成为治疗本病的首选,并从根本上避免了患者截肢的痛苦。同时,该技术具有不开刀、痛苦小、可重复性强、恢复快等特点,在国外已得到普及。
在对该患者明确诊断后,我们采用超选择局部溶栓和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。治疗后,患者右下肢皮温变暖,立即可触及右侧股动脉搏动,几天后可以正常行走,右下肢不适症状恢复正常,避免了截肢的痛苦和损伤。让患者的生命走向健康之路!
(本文获北京市海淀区医院协会“医学科普征文”纪念奖) (供稿:张海英) (本页责编:王占荣,MMS) |